市場尷尬凸顯創新之困
但1年過去了,事實并非如此。“截至今年8月,將近1年的時間,龍盛生產的還原物只有7400多噸,產能并沒有全部發揮出來,產品也沒有像大家想象的那樣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浙江龍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阮偉祥向記者談及此事時語氣中充滿了無奈,“我們投巨資開發出的清潔環保的新工藝并沒有得到市場的充分認可,落后生產工藝的退出也沒有讓先進技術獲得更多的市場空間。至少到目前我們還沒有真正感受到春天的溫暖。”
事實上,今年以來,各大媒體對于這一現象的報道已經相當充分,空出的市場份額早已被那些非法的地下工廠填空補齊,而其產生的污染也隨之由騰格里沙漠擴散到了江蘇、山東、河北、江西等地。
中國染料工業協會秘書長田利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幾年,在眾多的化工行業中,染料算得上是最賺錢的行業了。由于較早地進入了結構轉型的調整期,雖然產量增速放緩,但利稅總額卻保持了高增長,產品附加值不斷提升。但無論是業內還是業外的資金對染料項目的投資熱情并不高,為什么賺錢的行業大家都不愿意投呢?原因除了產業政策、環保政策的限制外,高額的“三廢”治理投入和高研發投入也是一些投資者對染料項目望而卻步的直接原因。
“高素質技術人才的缺乏是制約中小染料企業實現技術升級的主要因素。”浙江工業大學副校長李小年則更加明確地表示,“一項新技術,從實驗室到產業化,中間要經歷實驗室小試、中試放大和產業化等多個環節。目前我國在還原加氫工藝的研究上取得了許多科研成果,但要將這些研究成果轉化成產業化的技術,還需要企業與科研單位的密切合作,同時企業自身也要具備一定的自主消化、提升、改進的能力,技術人才是必要的因素,而這恰恰又是中小企業所缺乏的。”
創新鋪就綠色發展之路
“目前,染料生產企業對于清潔生產、環保安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近5年來,染料行業加快了產業環保升級的步伐,像龍盛、閏土、安諾其等前十大企業在清潔環保技術的開發上都投入了數億元的資金,改善生產環境,減少‘三廢’排放,提升產品品質,而且有些清潔生產技術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而所有的技術創新又都是圍繞綠色可持續發展展開的。”田利明對記者表示。
去年12月,又有一批染料及中間體清潔制備與應用關鍵技術通過了科技部的驗收,染(顏)料中間體和染(顏)料清潔生產、循環利用,生產過程連續化、自動化,貫穿了9項課題的生產示范線。驗收專家組認為,這樣一批染料及中間體生產新技術將對染料行業技術進步和跨越式發展產生引領作用和重要影響。9項課題均形成了生產示范線,技術水平滿足工業化生產要求,已經具備了工業推廣的基礎。
浙江龍盛集團技術負責人也表示,作為全球染料及中間體行業的龍頭,龍盛多年來一直把建設綠色化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引領行業創新綠色發展視為己任。通過多年的創新積累,龍盛已建立起行業內最為完善的技術創新體系:“一體化”的清潔生產模式從源頭上控制和減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三廢”的資源化利用已經成為企業生產中的新常態;通過產業鏈合理設計和布局及協同效應,每年副產物回收及資源綜合利用為龍盛貢獻的價值就在1億元以上,余熱回收及有效利用每年可以節能2萬多噸標煤。
 
         
         
         
        